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提升教师家园在线沟通能力的实践研究》>>研究记录>>案例研究>>文章内容
案例:你一直陪着我,好吗(施云燕)
发布时间:2024-04-1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施云燕

  案例背景:

  小朋友早上来园前,伊一妈妈给老师发来了消息,伊一来园前黏着妈妈,不想与妈妈分开,经常要在家磨蹭很久,为了帮助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过度关注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老师及时与妈妈在腾讯QQ上进行了沟通。

  沟通时段:幼儿来园时

  沟通工具:腾讯QQ

  沟通对象:伊一妈妈

  沟通实录:

  早上来园时间,老师收到了伊一妈妈发来的QQ消息:“老师,我晚点送她过去吧,她不想去学校,要妈妈一直陪着,真是一个高需求宝宝。”

  在伊一来到教室后,老师给妈妈回了消息:“好的,伊一妈妈,小朋友进教室了,刚刚我跟她聊了一会,她告诉我早上没睡醒,妈妈惹她哭了,我说我来跟妈妈讲晚上让伊一早点睡,然后又问问她假期的事情,她的情绪很快就平稳转移了,现在已经加入集体了。”

  伊一妈妈:“不是呢,她的生物钟一向很准呢,每天都是定点起来的,不管早晚都是那个点。还是有点情绪,最近就是不管怎么说,都不太想去学校,为此我跟她爸爸也苦口婆心的说了一大通,挨个心理建设,可能早上到点了会催催她,语气不太好吧,也有点抵触心理。但大多数时候还是没办法平衡好假期和入园的这个心态,时好时坏的,有时积极配合,有时就失落的不行,她这种分离焦虑症,有时候让我们也挺无奈的。又想照顾她的情绪,又想让她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想着一味的逃避现实,也不是办法啊,该入园还是要到点去,这学期情绪波动还是大的,一提起要上学就在家哭哭唧唧的,每天都要磨叽好一会”

  老师:“是的,小朋友虽然情绪敏感,但是她情绪转换的也快,离开家长进了教室就好了。我们不要轻易定论她就是高需求宝宝,你和爸爸可以尝试适当改变一下教育方式和陪伴模式,有时候过度关注会让孩子离不开家长,适度关注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正面鼓励孩子,不要一味地哄劝孩子,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做一个有边界感的妈妈。

  伊一妈妈:“好的,谢谢老师的建议,我们都会多调整一下,好好改善的。”

  沟通策略:

  (一)倾听与了解幼儿和家长的心声

  教师要耐心倾听家长的困扰,通过与幼儿和家长沟通了解伊一黏人的原因,教师的倾听与肯定向家长传递了理解与尊重,在这个基础上,家长才愿意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深度沟通,进而教师可以就“过度关注”与“适度关注”跟家长进行沟通。

  (二)分析过度关注给孩子带来的危害

  教师还原与幼儿的沟通现场,让家长了解老师的解决方法,从而发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并让家长明白多度关注给孩子带来的危害,过多的干预与关照会减少孩子锻炼他们自己的独立性、坚强品质、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机会,要通过沟通、帮助孩子平稳情绪,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

  (三)提供适度关注孩子的具体方法

  沟通的重点是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多度关注对孩子独立性的影响,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与陪伴方式。同时也能让家长看到教师的专业和诚意。1.将老师与幼儿的交流情况反馈给家长。2.指出困扰家长问题的根源,帮助家长意识到自己家庭教育中的不妥之处。3.提出科学的家教建议:适度关注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正面鼓励孩子,不要一味地哄劝孩子,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做一个有边界感的妈妈。。

  参考话术:

  1.“XX妈妈,小朋友进教室了,刚刚我跟她聊了一会,她告诉我……”

  2.“XX妈妈,我们不要轻易评价她就是高需求宝宝,你和爸爸可以尝试改变一下教育方式和陪伴模式,有时候过度关注会让孩子离不开家长,适度关注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正面鼓励孩子,不要一味地哄劝孩子,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做一个有边界感的妈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红梅中心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