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下午午睡结束后,女孩子的头发总是有些散乱,需要老师给孩子们重新梳一下头发。悦悦的小皮筋每个都很好看,小朋友们都想看一看、摸一摸,但是悦悦非常不喜欢别人碰她的东西,每次总要生很大的气。孩子的爸爸只要孩子生气了,就会来质问老师,质问其他孩子。
沟通时段:离园时间
沟通路径:当面沟通
沟通对象:悦悦爸爸
沟通实录:
悦悦用于扎小辫的皮筋上有一个漂亮的小球球,凯凯看见了很喜欢,就用手摸了摸,悦悦不想让他摸,见他摸了就变得很不高兴。回家后,悦悦对爸爸说不想上幼儿园了,爸爸问怎么回事,悦悦说凯凯抢她的球球。悦悦的爸爸很生气,第二天早上送孩子上幼儿园时跟老师说这是校园暴力,担心女儿因此变得胆怯,要帮助孩子勇敢地面对这件事。爸爸直接叫来凯凯说:“悦悦是女孩子,男孩子不能摸女孩子,你不能动悦悦的东西。”凯凯被悦悦爸爸严厉的语气吓哭了。我见状赶紧劝阻,替凯凯解释说他是因为喜欢球球才想摸摸的,不是要抢悦悦的东西,可以先问一下孩子。于是,我先问凯凯是不是喜欢悦悦的皮筋,凯凯点点头。我说:“凯凯即使喜欢也只能看,不能摸,要是摸坏了怎么办?是不是?”凯凯懂事地点点头,还说:“对不起,我以后不摸了。”凯凯认错的态度非常好。然后,我又对悦悦说:“凯凯喜欢你的皮筋,觉得你的皮筋好看,你高兴吗?”悦悦听见别人夸自己的东西好看,开心地笑了。我又说:“你们是好朋友,抱一抱吧。”两个孩子高兴地抱在一起。悦悦爸爸尴尬地站在一边,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
沟通策略:
有的家长容易冲动,与他们沟通的关键在于教师要保持冷静,善于调查和解释事实,帮助家长消除误解、平复他们的激动情绪。
(一)平时经常向家长说说孩子的情况
孩子在家长心目中是天真、纯洁、无邪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不会说不对的话。孩子说不对的话常常并不具有主观恶意,或者是由于分不清想象与现实,或者是因为误解他人的行为,或者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而不自觉地夸张了说。但家长对孩子的这种心理现象不够了解,因此教师平时应经常且主动地向家长说一说孩子夸张的事情,这有利于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避免家长产生误会与冲动情绪。
(二)借孩子之力平息家长的冲动情绪
家长之所以有冲动行为常常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受欺负,而且当孩子描述自己被打、被抢的时候,确实是泪眼涟涟、委屈可人,所以家长才会愤愤不平,要为孩子主持公道。事实上,孩子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们不善“记仇”,很快就能握手言和,尤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之间的冲突很容易就烟消云散了。就像案例中那样,当面调和两个孩子,让家长亲眼见证孩子平安无事,家长的冲动情绪自然就会消解。借孩子之力平息家长的误会和不满是最有说服力的策略。
(三)与孩子的另一位家长坦诚交流
同一个孩子的不同家长,其性格也会有所不同。当孩子的一个家长(比如爸爸)比较冲动、难以沟通的时候,教师可以暂停与他沟通,转而与孩子的其他家长坦诚交流,为自己赢得一份理解与支持。
参考话术:
1.“XX爸爸,孩子回来和您告状时,请您先冷静下来,仔细询问孩子事情的来龙去脉,当您冷静温和的和孩子沟通,孩子也会把事情讲清楚。”
2.“XX爸爸,如果您无法判断事情的真相,可以先和老师联系,请相信老师,一定会把事情搞清楚,并做出对孩子最好的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