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小尹上幼儿园不到两个星期就学会了自己吃饭、自己喝水,但是一回到家就等着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喂。老师对小尹家长说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不要包办代替,以免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小尹家长告诉老师,孩子在幼儿园听老师的话,可是回家就不听话了,不喂就不吃,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再说,孩子长大了,一定能自己吃饭,就再辛苦两年吧。
沟通时段:离园后
沟通路径:微信视频沟通
沟通对象:小尹妈妈
沟通实录:
这一天离园后,老师通过视频和小尹妈妈交流孩子在园情况:“小尹妈妈,现在小尹在园进步很大哦,每天能自己用餐,自己盥洗。”
小尹妈妈:“谢谢老师关心,现在吃饭稍微好一点了,愿意自己吃,但是让他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就不愿意了。”
老师:“小尹妈妈,小尹现在愿意自己吃饭是个很好的开始哦,在穿衣、整理玩具方面,我们可以适当‘偷个懒’,多鼓励孩子做。”
小尹妈妈:“好的,老师,其实有时候我整理床铺他还很起劲的来帮忙呢。”
老师:“那小尹是很愿意帮助你的,下次整理玩具的时候你整理了一半,试试你示个弱,让小尹来帮你的忙,看看这样他是不是愿意来一起整理了。”
小尹妈妈:“好的,谢谢老师的建议,我一定试一试。”
沟通策略:
(一)鼓励孩子动手做,宽容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
孩子通常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持续的锻炼会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实际上,孩子天生就喜欢自己动手做事,但是因为通常在他们动手之前,家长就已经为他们完全准备到位,甚至当他们坚持自己尝试时,有的家长还会阻止甚至批评他们,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打击,渐渐地他们就只被动地等待家长的包办代替了。因此,教师要提醒家长不要怕麻烦,不要嫌孩子做得不好、不熟练、帮倒忙,要充满热情地鼓励孩子动手操作,并宽容孩子在操作中出现的失误。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蕴积出强大的、自主成长的内在力量。
(二)经常启发孩子“试一试”“想一想”
孩子经常会求助于家长,家长不要拒绝孩子的求助,也不要代替孩子动手动脑,要经常启发孩子--“动手试一试吧,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或者“动脑想一想吧,你一直是个爱动脑的好孩子”!家长要始终视孩子为成长的主人,视自己为孩子成长的有益助手,这样会极大地促进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形成。
(三)家长做一半,为孩子留一半
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需要家长手把手地教给孩子,但这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完全代替孩子。在教授某种技能时,家长可以先做一遍,然后让孩子模仿着做一遍;如果孩子不能完全独立地模仿,家长可以先做一半,为孩子留一半使孩子处干半独立模仿的状态。比如,在帮助孩子穿衣服、扣扣子、系鞋带时,家长可以只做一部分,剩下一部分留给孩子做。总之,成人要积极地为孩子营造一个从依赖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渡空间,以促进孩子心智的健康成长。
参考话术:
1.“XX妈妈,孩子现在有了很大的进步哦,我们可以多鼓励他,提高他的积极性。”
2.“XX妈妈,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需要家长手把手地教给孩子,在教授某种技能时,我们可以先做一遍,让孩子模仿着做一遍。”
3.“XX妈妈,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时候我们家长可以假装‘示个弱’,给孩子一个帮助你的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