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提升教师家园在线沟通能力的实践研究》>>研究记录>>活动记录>>文章内容
案例:与敷衍的妈妈沟通(何姝秋)
发布时间:2024-03-1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何姝秋

案例背景

亲亲是班里个头最高的小朋友,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喜欢跟其他小朋友玩,但也经常招惹其他小朋友,不高兴了就动手动脚,发泄情绪。教师多次与其家长交流,家长每次都边点头边道歉久而久之,教师发现,家长的态度一直很好,并不为孩子护短,总是代孩子承认错误,但孩子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教师频繁的沟通与家长良好的态度并没有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教师常想:问题出在哪里呢?还有没有更好的沟通方法呢?

沟通时段:离园后

沟通路径:电话沟通

沟通对象:亲亲妈妈

沟通实录:

这一天离园后,老师打电话与亲亲妈妈沟通“宝贝最近进餐进步很大,能够独立吃光光。但是有时也会有点小脾气。今天折纸的时候,宝贝没有折成功,就把纸撕坏了,在地上打滚。不知道宝贝在家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亲亲给老师添麻烦了,对不起老师,我们回家一定好好教育他他在家挺好的啊。

亲亲妈妈:不过我平时工作忙,实在是事情多爷爷奶奶照看的多。

老师:亲亲妈妈,非常理解你的忙碌,但是宝贝的健康成长相信是你和我都放在第一位的,小朋友情绪的管理和调控是心理健康最重要的一部分,你们平时在家也可以通过绘本,帮助宝贝了解情发泄的正确办法。

亲亲妈妈:“好的,谢谢老师的关心

沟通策略:

(一)了解家长的言行表现特点

敷衍型家长在沟通的时候会心不在焉、神情不集中,不能及时或者有效地接教师的话题,只是做出“听”的样子,却没有“听进去”。他们有时用看表、跟过路人打招呼或者其他自然的方式打断教师的叙述,并礼貌、谦和地与教师告别。

敷衍型家长对教师反映的问题表面点头答应,不否定也不反驳,但实际上并没有付出行动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和孩子的行为习惯。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家长并不认可教师反映的问题,但又觉得教师的初衷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不愿意与教师争辩,所以就敷衍回应教师;另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不良习惯形成已久,要想改变并非一日之功,而且改变孩子的同时还要改变自己已经习惯的教养方式,这对家长来说是一个挑战,于是有的家长就用敷衍的方式回避问题。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不能采取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同一问题,产生了“超限效应”。

(二)与家长分担、分享孩子在成长中的烦恼与快乐,不宜总是告状与推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希望教师与自己一起分担孩子成长的烦恼,也一起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如果教师反馈的信息都是孩子惹的麻烦、做的坏事,会让家长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奈,导致他们从心理上不由自主地排斥、回避与教师的沟通。此外,有些教师在言谈中透露出推诿心态,即“我把孩子的问题都告诉你了,你得回家好好教育孩子,否则就是家长的责任”。如果这种心态被家长感受到,而家长又觉得自己无计可施,那就只能对孩子听之任之。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天真、聪明、可爱的一面,家长都乐意听教师反馈这样的信息,调皮捣蛋的孩子的家长更渴望听到这样的信息。有些教师虽然也向家长反映孩子聪明、乖巧的一面,但是很快就把话题转移到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这会让家长感觉到教师并没有完全接纳自己的孩子。因此,教师要注意与家长充分交流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与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从根本上消除家长的抵触心理。

)倾听和分析家长的教育体会,选择关键问题做重点沟通

孩子是反映家庭生活的一面镜子,孩子的行为习惯与家庭教养环境密切相关,教师要善于抓住其中的关键问题与家长沟通,面面俱到,反而不利于提高沟通效率。比如,有些孩子攻击性强,不善于交往,不遵守规则,这与家长平时对待孩子过于严厉或者过于迁就有关,但是家长对此并不自知。即使教师直截了当地指出家长的问题所在,家长也未必反省与认可,相反,还容易激起家长的逆反心理。所以,教师不但要抓住关键问题,还要掌握沟通技巧,从关心孩子的家庭生活环境入手,请家长描述孩子的生活细节,再与家长一起分析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为家长提供观察孩子在幼儿园日常表现的机会或者途径

有些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调皮捣蛋行为比较宽容,觉得这算不了什么大事,但是它给集体大环境所带来的混乱与麻烦是家长在家庭小环境中难以观察和体验到的。它会导致班级里其他小朋友及其家长的不满,给班主任教师增加工作负担。因此,教师可以尝试请家长来幼儿园观察孩子的一日生活,促进家长反思自己敷衍的态度对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教师的工作都是不负责任的。如果家长没有时间来幼儿园,教师可以请班里另外一位教师拍摄孩子的生活,使孩子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表现出真实的状态,然后把录像交给家长看。

参考话术:

1.放学后谁陪孩子?孩子在家喜欢做些什么事情?如果家长不满足他,他会怎么样?家长怎样对待孩子的任性与发脾气?

2.我们要做个和孩子一起商量,一起制定一些规则,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懒得唠叨,才能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主见

3.“在平常对宝贝的观察中还发现,宝贝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易分散。结合宝贝当前年龄段,这是宝贝的普遍特征,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提高宝贝的注意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红梅中心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