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提升教师家园在线沟通能力的实践研究》>>研究记录>>阶段计划、小结和成果>>文章内容
获奖论文:有效沟通让教育生花 ——以“特殊情境下”沟通策略实践为例(周烨)
发布时间:2024-03-0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周烨

  摘要:

  “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已经成为主旋律。幼儿园不仅仅担任着幼儿的保育、教育工作,还承担着“家园沟通”、“家长家庭教育能力指导”等重要职责。本文仅从特殊情境出发,聚焦家园沟通现状及问题,旨在谋求家园沟通过程中,沟通方式的逐步转变、沟通技巧的不断提升、沟通内容的适契调整,以达到新时期家园共育理念的通达,共促幼儿科学完整发展。

  关键词:家园共育;沟通策略;居家指导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法律明确规定,家庭的责任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对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更高要求;对学校也提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要求,不仅仅需要承担起应有的教育责任,还应与家长精密联系和互动,共促幼儿的全面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问题的萌发,如今的家园沟通中面临着全新且多元的挑战。比如,在双职工家庭中,祖辈带养成为主力军,这类家庭或面临着“重生活关怀”、“轻习惯培养”的现状,存在着“理念匮乏”、“教养分歧”的挑战;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全职妈妈越来越多,这类家庭或许正因家中子女性别、年龄、个性等差异,而存在“教养差异”、“精力不足”的挑战;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家庭教养都是育儿的重要组成,此时存在着“成员缺位”、“行为跟进”的挑战。再比如,在严峻的新冠肺炎形势下,疫情常态化管理中、疫情居家停课时,因无法开展面对面的家园沟通、无法开展丰富多样的家园活动,每个大班幼儿家庭也都面临着居家时期“做什么”、“怎么做”的挑战。

  因此,“特殊情境下”家园沟通策略的变通显得尤为重要,它在家园共育中,承载着指导、协助、解惑等多种重要功能,谋求在沟通方式、沟通技巧、沟通内容的动态变化中,实现家园共育理念的高效通达。

  一、因人而异的“个别沟通”

  家庭之于幼儿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基于血缘关系的维系,利用家庭得天独厚的优势,依靠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细雨润无声般地渗透孩子们的心田。在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亦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期。然而,基于现实状况,教师发现每个家庭的教育状态、教育能力以及教育需求均存在不同的差异。因此,当出现“特殊带养情境下”的个性化沟通需求时,教师应个别沟通、针对指导,从而优化家庭教育,实现双向配合,促使家园形成合力及良性循环,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带养祖辈的“助力剂”

  曾几何时,祖辈们成为了带娃主力军,他们发挥着“余热”,为子女的奋斗再贡献一份力量。然而,祖辈们背负着“隔代亲”、“跟不上时代”、“精力跟不上”等标签,家庭教育常常以只“养”缺“教”的形式出现。

  案例一:“我的奶奶很忙碌”

  大班的点点虽然马上要上小学了,但是每天丢三落四,自己的小抽屉也不会整理。教师通过观察,发现点点一直由奶奶接送上下学。于是,通过与点点奶奶的随机聊天,了解到,点点的父母几乎每天都要在晚上七点后到家,奶奶在和点点的相处过程中,几乎所有事情都一手包办了。一阶段过后,通过与点点奶奶的多次电话联系、即时沟通,最终达成“放手”的共识。点点奶奶行为确有改善,已经不再主动帮幼儿拿水壶了。

  分析与反思:

  1.话家常,了解情况

  通过电话、随机沟通的方式与祖辈产生联系,从祖辈们关心的话题入手,排摸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基本情况,从而针对性的形成调整方案。上述案例中,当教师通过与祖辈沟通后,意识到点点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与奶奶的“包办”有很大关系,随即制定了相应的沟通策略。

  2.常关心,正向引导

  以关心的话语体系和祖辈聊天,并在合适的时机向祖辈输出教育理念,并定期跟踪幼儿,反馈调整状况。案例中教师抓住每一次和点点奶奶的沟通机会,以夸赞的方式肯定奶奶的悉心照料,同样提出对奶奶身心状况的关怀,以此输出观点“点点已经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可以让奶奶轻松一些了”。从而在保护祖辈“面子”的同时,正向引导了祖辈的行为。

  将沟通蕴涵在“满满关心”和“真情实感”中,变成祖辈教养的“助力剂”,让祖辈们的爱更科学。

  (二)全职妈妈的“舒心丸”

  全职妈妈为家庭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心血、时间,但是她们自成一派的教养方式往往过犹不及。

  案例二:“我的妈妈太操心”

  沫沫从小班开始,每天入园一定要大哭一场,可如今,她马上就要进入小学了,每天来园时,依然泪眼婆娑。每当沫沫哭的时候,沫沫妈妈就会打电话给老师,希望老师将沫沫带进教室,她一边安慰沫沫,一边说:“宝贝,要勇敢,不要哭了,不然又要吐了。”沫沫哭的更凶了。当男教师去带幼儿时,沫沫妈妈又说:“沫沫不喜欢男老师。”听到妈妈的话,沫沫又向后躲了躲。

  分析与反思: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沫沫的分离焦虑是妈妈一次又一次“暗示”出来的。沫沫妈妈是一位全职妈妈,她全身心的投入到沫沫的各项活动之中。因此,弱化全职妈妈对孩子的关注度,成为此类家园沟通的首要措施。

  1.推荐学习,鼓励分享

  结合全职妈妈好学善思的特点,向其推荐科学育儿书籍,并鼓励家长分享自己行之有效的育儿经验。沫沫妈妈对待幼儿充满耐心和温柔,对于幼儿的情绪也能共情包容,这些都是优点。但是同样的,沫沫妈妈的过度保护、强烈关注,让沫沫的身心还没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因此,通过书籍的推荐,让其自学自纠,焕新成长。

  2.承担职能,发挥特长

  结合全职妈妈时间安排灵活的特点,鼓励其参与班级家委会的工作。通过班级事务的调控,分散其过于聚焦的精力和时间。

  将沟通蕴含在“合理安排”和“科学调控”中,成为全职妈妈的“舒心丸”,让妈妈们的爱更理性。

  (三)缺位爸爸的“常备药”

  当今家庭教育中,常常有这样一群爸爸,他们只负责赚钱养家,却隐形参与各项家庭活动。这对于低幼的孩子而言,是一种莫大的缺失。

  案例三:“爸爸在哪儿”

  正正是个小男孩,但是遇到点儿事儿就哭个不停,摔倒了哭、不会玩玩具哭、找不到朋友也是哭。在电话联系家长后得知,正正一直是妈妈、外婆带养的比较多,爸爸因为工作比较忙,几乎没有时间陪伴正正。

  分析与反思:

  在幼儿园这三年,真正参与的所有活动中,几乎看不到爸爸的身影;每次家园沟通也只能联系上妈妈。教育心理学家证实,父亲对孩子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自信心、进取心、勇敢果断等意志品质。由此可见,正正的爱哭可能就与爸爸的缺失有关。因此,此类家庭的沟通,应聚焦爸爸存在感的强化。

  1.爸爸专项目

  设置只有爸爸才能参与的活动、项目,营造幼儿与爸爸相处共玩的时机与空间。

  2.爸爸夸夸节

  通过“爸爸语录”、“爸爸便签”、“爸爸拥抱”等形式,将爸爸们平时“隐忍”的爱放大、显现,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父爱的深厚与温暖。

  将沟通蕴藏在“创新活动”和“温馨告白”中,成为缺位爸爸的“常备药”,让爸爸们的爱不缺席。

  二、应运而生的“在线沟通”

  快节奏的时代催化出快节奏的沟通方式——在线沟通。在线沟通以其便捷、高效深得教师和部分家长们的喜爱,在疫情常态化管理中,“在线沟通”以其独特的方式,将大量、繁杂的沟通信息有序、高效的传达家长。目前,在线沟通的形式和手段多种多样,我园从最早的微信、QQ等社交软件,到Cctalk沪江网校直播课堂,再到腾讯会议等多人会议App,针对不同沟通需求采用不同形式的沟通渠道。

  (一)发挥“即时参与”与“无限回顾”的便捷作用

  利用在线沟通中“直播和回放”功能,实现教育理念之于全体家长的传达与解读。对于很多政策性文件和要求,教师无法和家长一一说明时,可以“以点及面”的形式展开,让家长随时、随地、随意进行学习、理解和巩固。

  例如,在疫情常态化管理的幼小衔接活动中,我们将相关指导建议和要点,以直播解读的形式,带领家长共同学习、理解、领悟,引导家长紧跟全新理念,不断增强科学育儿观,逐步提升育儿能力。

  (二)发挥“多人沟通”与“资源共享”的互动作用

  利用在线沟通中“语音和影像”功能,实现家庭育儿各类资源的借鉴与互通。幼儿将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想法,通过语音传达给同伴;亦或者,幼儿将自己的创意游戏、经典玩法通过照片、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同伴。而家长们在录制幼儿视频的过程中,增加亲子互动、增效陪伴质量;亦在翻阅他人影像时,形成借鉴、模仿、学习的良性发展态势。

  例如,聚焦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各类习惯、能力”的形成及培养时,教师在QQ群相册设置了“生活小达人”、“游戏小达人”、“运动小达人”、“我是小主播”等一系列相册。幼儿将自己的居家生活以视频或照片形式分类上传至相应相册。这些影音视频不仅仅是孩子们各类习惯的巩固和培养,更是彼此之间的督促和共勉。在新冠疫情紧急状态下,这些视频和照片,更成为了孩子们之间互诉思念、抒发情绪的良好契机;也成为教师对家长“居家可以做哪些活动?”的隐性指导和行为导向。

  (三)发挥“同步沟通”与“异步沟通”的协同作用

  利用在线沟通中多种“社交APP”,实现各类信息传达收集的协同和互补。在现实世界中,同步沟通效率很高,异步沟通(写信、留言……)效率则很低。但在在线沟通中,大多数时候,沟通效率和现实世界截然相反。我们可以通过短信、邮件、语音留言、在线表格等方式得到丰富的异步沟通信息,以达到信息传达、反馈的及时与高效。

  例如,在疫情常态化管理下,幼小衔接各类活动的开展、报名信息上传及下达中,常常需要以“在线表格”的形式来完成。教师设置在线表格,家长根据表格要求,自主填写相关内容,家园间的沟通蕴含在“制表与填表”之中。

  三、应需而设的“效能沟通”

  在疫情居家停课的特殊情境下,我们以“效能沟通”,加强家、园、幼三方的联系,形成居家活动指导要点,让家长宅而不慌,让幼儿持续成长、完整发展。

  (一)亲子互动共成长

  疫情居家期间,幼儿与家长一起结合实际,科学制定专属自己的“一日作息表”,并在作息表、钟表的指引下,与爸爸妈妈们共同参与各类动静交替、身心俱健的活动,如,亲子阅读、亲子运动、亲子劳动等等。以亲子陪伴为契机,多样活动为导向,让“行大于言”落实行动,让家园沟通内化为行为,家长、幼儿凝成学习成长共同体。

  (二)专家引领共收获

  幼儿园开设“家庭教育指导系列活动”,如微信公众号中的“支妙招”,以常见家庭教育热点问题为支点,提供多个行之有效的指导建议,供家长学习和运用;又如,邀请上海三愚心理咨询工作室刘险峰博士开展关于“幼儿品质塑造”的家庭教育讲座,引导家长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帮助家长发现幼儿的品质缺失,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和策略;再如,通过录制“家园共育”亲子阅读系列课程、“打造居家亲子阅读环境”等家庭教育指导微视频,让家长在观看、模仿、实施中,关注到科学育儿观、儿童观的更新与转变。

  不论何时何地,家园沟通永远是家园共育中最热门的话题。在特殊情境下,家园沟通的对象、事件、问题始终在变,教育人只有以热忱的态度、专业的理念、长效的落实,才能将特殊情境下的沟通“变”出精彩,“通”出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周子怡,郤宇昕.在线家园沟通的优势、不足与建议——对家长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福建教育,2022(08):34-36.

  [2]黄艳,虞珍珍.“场再现”之幼儿画记——后疫情时代家园沟通路径2[J].学前教育(幼教),2021(09):56-58.

  [3]李江美.场再现:后疫情时代家园沟通的困境与路径重构[J].学前教育,2021(03):54-57.

  [4]高洁. 疫情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园沟通?[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十六期“成陶开讲”暨首届“立德树人 铸魂育人”中青年教师报告会论文集.,2020:192-194.DOI:10.26914/c.cnkihy.2020.007094.

省学前教育学会论文评比《有效沟通让教育生花》三等奖.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红梅中心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