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成人过多包办,容易造成幼儿爱磨叭。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年轻的家长认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差,就连吃饭穿衣都不让幼儿动手,一切代劳;有的家长怕让幼儿自己做事会惹出许多麻烦,为了省时省事,就事事包办。似乎“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只是一句空谈。家长的包办代替,只会影响幼儿应有能力的发展,同时滋长了他过分的依赖心理,使他缺乏独立意识,做起事情来拖拉磨叭。
沟通时段:离园后
沟通媒介:微信视频电话沟通
沟通对象:瑞瑞妈妈
沟通实录:
老师:“今天在教室里幼儿们正在吃午饭,可口的饭菜令幼儿们食欲大开,都在一口接一口地吃着。唯独瑞瑞小朋友与众不同,好像对饭菜不感兴趣,只见他拿勺子扎扎冬瓜、舀舀蛋汤,就是不往嘴里放。”我就走过去耐心地提醒他:“宝贝你再不吃,菜就要凉了,吃了凉饭菜肚子会不舒服的。”同时鼓励他拿起勺子一口接一口地吃。我喂一口,他吃一口,一停下他又不吃了,他就是不想自己动手吃,故意磨踏,等着我的“帮忙”呢。我这是发现他的小心思,很明确地告诉瑞瑞:好孩子,你已经上幼儿园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才是男于汉,加油,老师相信你会把这些香喷喷的饭菜都吃完的。”说完就故意走开了,瑞瑞气愤地喊道:“在家里,都是奶奶喂我吃的,从来不用我动手。”
妈妈:“老师,您不知道,我这个孩子不管吃饭还是做事情太慢,如果不去帮忙还不知道磨蹭到啥时候呢。他的爷爷奶奶对他娇惯得很,生怕他饿着肚子,每次都是端着饭碗,满屋子追着他喂着吃。”
老师:要想让孩子好好吃饭,首先要让他有饥饿的感觉。我们可以这样做:大人吃饭的时候,就让孩子在旁边玩,看到你们吃得那么香,他也会凑过来要吃,这时你再喂他吃饭,效果肯定比规定他吃饭的时候喂饭要好得多。否则的话,孩子玩得好好的,叫过来吃饭,他会觉得很突然,而且没有给他一个很好的刺激饥饿感的环境。
沟通策略:
1.顺应幼儿发展需求,为幼儿创造独立做事的机会
在家里让幼儿也成为家庭小主人,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觉得他还小,什么都不让他参与进来,甚至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帮忙做事都是是给自己捣乱。通过不少案例,可以发现:幼儿“动作慢”的问题是有原因的,这就需要家庭里的每个家长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让幼儿健康成长。
家庭成员要沟通制订统一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达成教育的一致性。建议家长要学会耐心地引导,原则性问题不能妥协,当幼儿做事磨叭拖拉时,家长严肃起来:“这是你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够自己完成的,爸爸妈妈不会去帮你完成,希望宝贝能尽快把事情做好。”几次下来,幼儿自然不会再存有等家长帮忙的心思了。发现幼儿有了进步需要适当地表扬,让幼儿体验进步的成功感。当幼儿感觉自己时时刻刻都在老师、家长的关怀中,心理上就会得到一种安全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幼儿就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奖励与处罚并存,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对于幼儿的教育,过分的严厉或过多的纵容都是不正确的,每个幼儿都有一颗幼小的心灵,就像一棵小树苗,需要我们精心地培养、浇灌,才能健康成长。用正确的方法去说服,加上适当的处罚措施,帮助幼儿克服做事拖拉的现象。请记住幼儿每一个好的行动,家长们都应适时予以鼓励表扬,因为幼儿努力了!当幼儿树立良好的信念后,他就会去自觉遵循,自然而然地摆脱了磨叭。
其中要注意,作为家长也应该把培养幼儿独立性的目标年记心间,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随时随地教育,多为幼儿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和条件,适时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技能,让他们逐步学会自己做事、自己动脑筋想问题,真正摆脱惰性心理,让幼儿自己主动说:“我会”“我要”“我能”,幼儿需要“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他们的成长,都是在生活中逐渐学习并掌握的,在这个过程中,多给幼儿一些鼓而和宽容,不要给幼儿太多批评和惩罚;多给幼儿一些指引和教导,不要给幼儿太多包办和依赖;多给幼儿一些自由和锻炼,不要给幼儿太多拘束和压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3.训练幼儿做事讲究条理,给幼儿自由成长的空间
幼儿期幼儿的各项发展都不均衡,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我们在尊重他们的同时,需要区时地做出理性的指引,避免幼儿出现拖拉现象,帮助幼儿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做事,高效地完成任务。
首先培养幼儿做事情要有秩序。这就要求教师的秩序感一定要强讲究做事的条理顺序。例如:,为了培养幼儿物归原处的秩序感,同时,帮助幼儿能够快速、高效地将玩具整理归位。家长可在幼儿的每一个玩具柜上张贴对应的标志(如水果类、蔬菜类、动物类、数字或者符号等),引导幼儿在取放玩具的时候按照图示进行物归原处的放置。其次,家长要善于等待,排除幼儿磨叭的各种因素,对症下药。当幼儿在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尽量不要贸然打扰他,等待他把事情做完。家长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的条件,进行鼓劢和扶持,不包办,使幼儿们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服务、自我决策和自由选择,自己完成自己决定要做的事情。
对大人来说,做事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条理性,先做什么事,再做什么事,最后做什么事,事先在脑海中是有一定规划的。可是幼儿由于年龄问题,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也正因此,才需要家长们去耐心地引导幼儿,做事的技巧传投给幼儿,让他学会自己规划着做事:形成幼儿自己的条理性。其实,幼儿也渴望成长,盼望长大,但他们毕竟是孩子,一次性传递太多的信息,他们按收不了,容易造成做事情亳无头绪的结果。
美国儿科权威詹姆斯博士曾经告诚过家长们:“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坑害珍子。”这无疑给我们教师敵响了警钟。请在培养幼儿时,多一份清醒,多一份理智,坚持从“我”做起,以身作则,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不要再“包办”。作为教师,应该把幼儿当作一个独立完整的生命去对待,理解幼儿的心灵,尊重幼儿的人格,解放幼儿的时空,点燃幼儿的热情,源源不断地为幼儿内心注人健康乐观、勇敢自信、善良负责、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努力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话术:
1. “XX妈妈,力所能及的小事,就让孩子自己去做。他们会在自己独立做事中感受到自我家长,从而获得自我成长的快乐。”
2.“XX妈妈,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可以让孩子自己解决困难,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留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可以静下心来思考,自己该如何解决眼下的难题。”
3.“我们要做个懒家长,懒得催促,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懒得唠叨,才能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主见; 懒得批评,才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