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小斌和小明是好朋友,他俩经常在一起玩,有一天在户外活动时,小斌的小白鞋不小心被小明踩了一下,小明没有及时跟小斌道歉,小斌没有在意也未告诉老师。到了晚上小斌爸爸回去就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小斌就把小明踩了他小白鞋的事告诉了给爸爸,于是爸爸就很生气的找到老师来反馈情况,认为是同学故意欺负他孩子,希望老师要把这件事情重视起来。第二天老师找到孩子了解了事情原委,小明给小斌道了歉,小斌也表示原谅他。
沟通时段:离园后
沟通路径:电话沟通
沟通对象:小斌爸爸
沟通实录:
又过了几天,小斌爸爸反映小明小朋友在户外活动时戳小斌的眼睛,要求老师必须严肃处理这件事情,爸爸要求老师给个说法,也要家长给个说法,班级几位老师针对家长反映的情况及时召开了班会,回忆小斌当天并没有哭过,也没有找过老师,几次例行检查孩子时也没发现他有伤势。
第二天一早也向孩子了解了情况,于是老师把事情原由向长们讲述,小明妈妈表示将重视自己孩子的一些小毛病的行为,同时也和小斌家长当面道歉,老师也表态今后多关注他俩,正确引导孩子交往方式,尽量避免事故发生。但小斌父母还是觉得特别不舒服,三头两日给老师打电话,投诉说有这个那个孩子欺负小斌,要求老师一定要重视,但事实小斌在园一切都还好,很乐意跟其它孩子一起交往,并没有像爸爸说的那样,这过程中,老师曾拍了很多视频给爸爸看过,班上老师每天也都会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园情况,但家长依然很不放心,在他潜意识里认为别的孩子都欺负他孩子,各种道理都跟家长聊过,但爸爸的态度依然没有什么转变。
沟通策略:
(一)平等尊重原则
面对敏感多疑的家长,他们往往遇到问题时容易怀疑和不安,对幼儿园和老师缺乏信任。所以当幼儿在幼儿园遇到状况时,会往不好的方面去考虑,容易产生误解。
针对这一类型的家长我们可以采取一下措施:
1.关注细节,主动沟通;
2.捕捉异常,热情询问;
3.牢记要求,及时反馈。
(二)善于倾听原则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在互联网时代,倾听内容还包括那些来自网络的语言和观点。在处理与幼儿园管理者和幼儿家长的关系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家长的心声,教师的语言要凸显真诚、谦逊,教师要试图通过与家长的真诚对话和相互理解实现认同,达成共识。沟通行动理论认为,沟通的目的是在沟通过程中使用正确的表达,并且能够真正地理解彼此的意图,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的正确性。
(三)适时“批评”原则
邹林林的研究表明,采用诱导型语言更容易产生积极的影响。诱导型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当孩子有了不恰当的想法或者行为后,家长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与角度,与孩子深入沟通,让孩子总结自身的问题,增强孩子改正错误的主动性。家长过度的引导性提问,会带来比较强的负面效果,容易导致幼儿心里敏感、多疑等。
参考话术:
1.“XX爸爸,这次你提到的情况我们也与孩子和老师们了解了情况,没有出现你所说到的情况,孩子与孩子之间相处可能会有一些小摩擦。作为家长我能理解的心情,但同时我们还是要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保持理智。”
2.“XX妈妈,爸爸一直顾虑的心情我们能理解,我们近期也拍摄了一些孩子在园的活动视频,孩子现在与其他幼儿相处得都很不错,回家你再与爸爸沟通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