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夕夕父母在他一岁半左右发现有些“异常情况”:说话较晚;与家人交流时无法对视,后到儿童医院就诊,被诊断怀疑为“高功能自闭症”。夕夕父母将他送到相关培训机构进行相关训练,情况较之前大有好转,但进入幼儿园后,随着生活环境的转变,身边同伴的转变,夕夕在同伴的相处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推搡、尖叫、跑窜等等。
沟通时段:放学后
沟通路径:腾讯视频沟通
沟通对象:夕夕爸爸和妈妈
沟通实录:
打开视频后,老师们和小W打招呼,小W叫“张老师”、“周老师”,夕夕显得比较兴奋,对于老师的视频通话表示很开心。
周老师:夕夕你好啊!你在和妈妈在做什么啊?
对于老师的主动攀谈,夕夕没有回应,妈妈说:我们正在一起看书呢!
周老师:看的什么书?我也想听一听!于是,妈妈和夕夕挑选一本《农场的故事》,并开始共读起来。
周老师:夕夕你喜欢这本书吗?被询问后,夕夕没有反应。老师接着说:夕夕妈妈,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宝贝平时和您讲话时似乎不能很好的回应,平时有这样的情况吗?
妈妈:确实是这样,他现在状况都算好的了,之前直接听不见。
周老师:虽然夕夕只上了几天幼儿园,我也发现了,他对于老师的呼唤好像听不见,和他对话时也不能很好的回应。我们之前了解到,夕夕有做过这方面的训练,也有了一定效果。我想看看宝贝在家中的状况,和幼儿园的情况做一下对比,好让我更全面的了解夕夕。
妈妈将视频对准夕夕,夕夕一蹦一跳的介绍起房间、空调、电风扇等等家庭中的电器。老师适时提问:夕夕,冰箱上多少度啊?
夕夕快速回答:28°,又变成27°了。
周老师:夕夕好厉害啊!夕夕妈妈,您看,宝贝对空调、电扇等电器很是喜欢,对于数字也特别的敏感,这些都是他的优点,就像你们说的,他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进入幼儿园之后,会给他带去全新的挑战,比如说“同伴交往”,但是我们也能从夕夕的行为举止中,看到他渴望与同伴交往、对话的心愿。可能夕夕还没有掌握方法,所以给其他小朋友造成了困扰。
夕夕妈妈:我们也尽量帮助他调整了,但是总是不得要领,一直给你们添麻烦,我们也不好意思。
周老师:孩子们进入幼儿园肯定是要磨合一段时间的,对于普通小朋友来说也有难度,更何况夕夕呢,他已经表现的有一定进步啦,爸爸妈妈要多给与一点鼓励和包容!在此,我有几点建议,首先咱们爸爸妈妈情绪要好,要对给孩子展示积极正面的一面,让他感受到你们的“放心和支持”;其次爸爸妈妈要坚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尤其是说话的时候多做眼神的互动;最后希望爸爸妈妈加强夕夕独立能力的培养,减少他对你们的依赖,增强他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信心。那今天咱们就聊到这,夕夕和周老师说再见!
夕夕:周老师再见!
沟通策略:
1.求同存异
想要提出孩子的问题,首先要将孩子的问题一般化。比如找到孩子在家中也出现或存在的现象当做话题的切入点,将家长的想法和我们的想法调频一致,从而提高家长的接受度,减低家长的反感度。
2.欲扬先抑
在阐述孩子问题之前,先提出孩子的转变,并说明转变过程是趋于好的方向的,然后再来上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让家长感受到自己以往的教育是有成效的,只需要再做一些转变,效果会更好,从而让“教师建议”接受度和认可度大大提高。
参考话术:
1.“XX妈妈,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宝贝平时和您讲话时似乎不能很好的回应,平时在家也有这样的情况吗?”
2.“XX妈妈,您看,宝贝对空调、电扇等电器很是喜欢,对于数字也特别的敏感,这些都是他的优点,就像你们说的,他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进入幼儿园之后,会给他带去全新的挑战,比如说“同伴交往”,但是我们也能从XX的行为举止中,看到他渴望与同伴交往、对话的心愿。”
3.“XX爸爸,孩子们进入幼儿园肯定是要磨合一段时间的,对于普通小朋友来说也有难度,更何况XX呢,他已经表现的有一定进步啦,爸爸妈妈要多给与一点鼓励和包容!在此,我有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