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豆豆从上小班开始就是一个比较胆小的孩子,现在已经上中班了,还是没有明显的进步。他做事爱发呆、不敢行动。即使老师说男孩子该上厕所了,他也站在原地不动,只有老师说“豆豆,上厕所了”,他才上厕所。平时豆豆在幼儿园与老师和小朋友从来没有主动地交流过。
老师对孩子很担心,多次跟其家长沟通,都不能引起家长的重视。老师就拍视频给豆豆的妈妈看。妈妈惊讶地发现别的孩子怎么那么聪明,动作的连贯性和娴熟程度都是自己的孩子比不上的。于是,她开始“研究”孩子。她的特点是发现儿子与他人不同的地方,都爱问“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老师解释之后,她仍然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样子,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猜测原因上了,而不知道采取行动干预孩子。
沟通时段:离园后
沟通路径:面谈
沟通对象:豆豆妈妈
沟通实录:
老师:“豆豆妈妈,我发现你对孩子的观察十分仔细,那你能具体说说你的发现吗?”
豆豆妈妈:“我发现其他孩子怎么这么能干啊,都不需要帮忙的。能够自主上厕所、自己吃饭,老师发出的指令马上就能够去执行。我们家豆豆为什么都不动呢?他怎么就不去尝试做呢?”
老师:“豆豆妈妈,你和豆豆爸爸平时陪伴孩子的时间多吗?”
豆豆妈妈:“这个倒是不多,我们很忙,豆豆基本上都是老人带。老人也只是看着豆豆,让他自己玩,只要不发生危险干什么都行。”
老师:“豆豆在家都喜欢做哪些事情呢?”
豆豆妈妈:“大多时间都是看电视或者跟在小区里其他孩子身后玩。”
老师:“豆豆妈妈,非常理解你和孩子爸爸为了家庭的忙碌,但必要的亲子陪伴是很重要的,希望你们能够抽出时间多陪陪豆豆,和他一起通过游戏、阅读绘本及户外活动尝试一些生活自理及人际交往方面的培养。”
豆豆妈妈:“好的,谢谢老师的建议,我们在家也会尝试着多跟豆豆互动的。”
沟通策略:
(一)倾听家长的描述,梳理关键知识点
爱钻牛角尖虽然是不擅长实践、缺乏方法、思维方式局限的表现,但也反映出家长的钻研精神和学术情结,这对于一些以经验为主导、缺乏学习与钻研习惯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一个爱思考的家长一定会更喜欢一个爱思考的教师。如果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让家长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只知道怎么做却不知为什么做的人,或者只有实践没有理论的人,就会影响教师在家长心目中的威信。因此,教师要耐心倾听家长的描述,注意梳理其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帮助自己与家长进行专业上的沟通。
(二)勤于利用周边资源,提高专业沟通能力
爱钻牛角尖的家长喜欢读书学习,但是他们读的书与幼儿教师读的书不太一样。他们喜欢读市面畅销的早教书和家教书,或者通过网络搜索关键问题的知识点,所以他们的知识点是时尚的、零碎的,他们掌握了一些专业名词却缺乏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幼儿教师上幼师所学的课程是专业的、系统的,但是理论性过强,并且缺乏专门针对家长的家教指导课程。即便如此,教师也不能在家长面前“露怯",教师要勤于利用周边资源,迅速“充电”,提高专业沟通能力。比如,一个家长与教师沟通过程中说到“延迟满足”,教师不知道这个概念的含义,但也没好意思当面问家长,就利用备课时问上网查阅,很快就找到了相关内容。
(三)把向家长推荐的教育方法理论化
爱钻牛角尖的家长认为找到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状态。事实上,问题原因与解决方法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是事物的常态,尤其是个体的成长现象更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便如此,教师也有必要适应爱钻牛角尖家长的思维习惯,这样既有利于沟通顺畅,也有利于教师素质的自我提升。教师在向家长推荐教育方法的时候,不但要告诉家长应该怎么做,还要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这时爱钻牛角尖的家长才会相信教师的指导,才能提高他们实施的自觉性。
参考话术:
1.“XX妈妈,我发现你对孩子的观察十分仔细,那你能具体说说你的发现吗?”
2.“XX妈妈,你和孩子爸爸平时陪伴孩子的时间多吗?XX在家都喜欢做哪些事情呢?”
3.“XX妈妈,非常理解你和孩子爸爸为了家庭的忙碌,但必要的亲子陪伴是很重要的,希望你们能够抽出时间多陪陪XX,和他一起通过游戏、阅读绘本及户外活动尝试一些生活自理及人际交往方面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