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提升教师家园在线沟通能力的实践研究》>>研究记录>>学习资料心得体会>>文章内容
学习心得《非暴力沟通》(潘艳)
发布时间:2022-09-1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潘艳

  在日常工作中,一线教师往往存在这样的困惑:对学生满腔热情,而有的学生却敬而远之;很负责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却遭到“敌视”,甚至于恶语相向、爆发激烈冲突……这往往是沟通的过程出现了问题。在课题组,组织我们聆听了刘博士分享的讲座《非暴力沟通》,意识到了改变沟通的模式的重要性。刘博士讲的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让人受益匪浅。

  区别观察和评论: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即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观察结果。我们习惯对看到人及行为做出反应,给出评判和分析,如学生今天迟到半小时,我们应该说“你今天迟到了半小时,是有什么原因吗”,而不是直接说“你怎么又迟到了,有没有时间观念”。当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时,人们会倾向听到批评,马上做出应激反应。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语言,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的观察。这样,教师能对特定的事件作出及时合理的评价,而不是对某个特定的学生“贴标签”。

  体会和表达爱: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要善于体会和表达爱,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通过使用具体的感受和表达,人们可以清楚地明白你的感受,让两者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如“我觉得自己的考试没有发挥好”,这句话没有表达感受,如果加上“这样的结果让我感到失落”,会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你的心情。在学生对抗性的语句中,我们也要学会体察到他们没有说出口的感受,才能让沟通更加顺畅,真正体会和表达内心的需求。

  感受的根源——需要: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这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用心去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在沟通时,指责、批评、评论往往暗含着期待。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如当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时,直接说“你怎么又没有完成作业”,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抗心理,而说“老师希望你能将这次的作业补好,下次认真完成作业”则会让学生心态平和,下次完成作业的概率更大。

  请求帮助:我们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应该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要求。如家长希望孩子能少花一些时间在游戏上,但没有说清楚什么是她想要的。我们可以试试这样表达:“我希望你每周最多两个小时玩电脑,其他时候看书或是户外运动。”在交流时,我们把想要的回应讲的越清楚,就越可能得到回应。

  听完讲座,我感受到了非暴力沟通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方法,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让爱融入生活”,让每个人实现丰富他人生命、也更加欣赏自己的人生目标。相信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师生关系能够更加和谐,让语言成为沟通爱的桥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红梅中心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