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是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也是非常丰富的资源。幼儿园教师面对幼儿和家长两个群体,既要懂得幼儿的心理,因材施教,又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实现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育儿共同体”,共同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家园工作缺失,各项工作都将难以推进,幼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在学习了第五章《巧化冲突》后,对于孩子间、家长间产生的矛盾如何解决,我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分析。协调矛盾的前提是了解矛盾产生的真实原因,协调矛盾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的发展。面对家长之间因孩子而产生的矛盾,教师要分析是否有必要介入,协调时更要表现出公平、公正的立场,否则适得其反。
一、良好的心态,公正的态度。
1.稳定情绪,弄清事情的经过。孩子发生纠纷后,家长往往不够冷静,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吃亏了,因此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就把责任全部推到对方身上,甚至情绪激动,从而导致家长之间的矛盾。此时,教师作为矛盾的协调者,一定要沉着冷静,控制矛盾双方的情绪。因此,在处理家长之间的纠纷时,我们更应该先了解孩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引导孩子如实地将事实经过讲清楚,这样能培养孩子诚实品质,还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了解真相前,不要妄下结论。孩子们之间的纠纷没有利益冲突,不要这个碰了那个,就是那个推了这个,有时候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孰是孰非,更何况我们这些局外人。遇到这样情况,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不能无端地评价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到底谁对谁错,不要当着很多人面去指责,这样会加深矛盾。
二、正确处理矛盾,化干戈为玉帛。
1.分析事情的根源,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待事情真相大白之后,老师应该和双方家长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根源,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在找到事情的根源后,还可以征询孩子的意见,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了解孩子对待纠纷的真实态度,便于父母和老师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2.巧与双方父母沟通,鼓励孩子正常交往。孩子间产生了纠纷,教师要引导双方父母最好能诚恳地交谈,彼此谅解,友好地解决问题。孩子是最敏锐的观察者,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们都看在眼里,并且在他们幼小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3.组织家长交流,引领家教观念。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当孩子遭受挫折和委屈是,不应该教孩子怎么还手,而是教会孩子如何与人友好相处。教师有针对性组织相关活动,如开展育儿经验交流、家长会等,从而指导孩子用合理的方式解决矛盾。
书籍中一个个真实、生动的实际案例分析、支招可操作性强,引的我反思无限。我们教师作为幼教专业人员,在家园共育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应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与发展需要,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