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使人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这就是“非暴力沟通”。正如书中所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能使人乐于互助。非暴力沟通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借助已有的知识,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它的方式虽然简明,但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觉得非暴力沟通很强大,这种沟通方式的四个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不管是用于倾听,还是用于表达都是适用的,让我有恍然大悟的一种感觉。
书中写到: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我们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我们就无法准确表达自己,我们不能体会他人的需求,就无法做到倾听。我们只有体会了需求,才能提出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
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道德评判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进行比较是一种评判,它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异化的沟通方式还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此外,强人所难也会造成心灵的隔阂。因此我们需要非暴力沟通方式,它会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客观冷静,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近。会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对方的需要,感受到对方的爱,会让我们彼此消除误会,化解敌意,让我们相互包容和接纳,互助和友爱。
然而,坚持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人沟通是很不容易的。对于父母、老师以及其他处于管理位置的人来说,尤其如此。作为老师的我们很多时候习惯了命令,而不是请求,这就导致孩子们听我们讲话时候的感受很不舒服,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我们就会觉得无法理解孩子们的想法,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学习非暴力沟通并在生活中尝试运用。